# 第8章 专访:中美增长专家的增长经验谈

# 8.1 专访前Pinterest增长团队负责人、现Greylock Partners风投增长顾问——Casey Winters

独角兽的增长奥秘:新用户激活、产品内增长机制和增长团队

嘉宾介绍: Casey Winters,现任风险投资公司Greylock的入驻增长顾问,
曾任Pinterest增长团队负责人、订餐网站Grubhub市场总监。
Casey是硅谷多家独角兽公司如Airbnb、Reddit、Eventbrite的增长顾问,
芝加哥大学MBA学位,其博客Casey Accidental是增长从业者的必读博客。

  • 1.你是如何开始做增长的?

我最早是在美国的一家租房网站Apartments.com做线上营销实习生,
主要负责衡量各种线上渠道的效果:搜索引擎优化、谷歌关键词等。

那时候还没有“增长”这个领域,但是我发现这些渠道有几个共同点:
易于衡量,可以做A/B测试,很容易规模化扩展到上百万用户,后来我就慢慢走上了“增长”这条路。

  • 2.在AARRR海盗模型里,你最喜欢的增长杠杆是什么?

增长的原则永远是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。
但对我个人而言,我最喜欢用户留存,因为它给你足够的自由度,让你去弄明白产品里存在哪些障碍阻止用户体会到产品价值,然后想办法去解决它们。
我其次喜欢的方向是转化率优化,因为它需要你既有创造性又有很强的数据分析能力,也可以利用定性研究产生各种疯狂的想法,有很多方向可以尝试。
在用户获取里面,搜索引擎优化很有趣,因为规则一直在变,你要一直去琢磨那些算法,然后找到最优解。
付费渠道对我来说不太有吸引力的一点是,它很快会达到效率瓶颈,然后这个“游戏”一定程度上就变成了不停地找到新的渠道来花钱。

  • 3.你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在Pinterest担任增长团队负责人,Pinterest是如何理解增长的?你们的北极星指标是什么?

Pinterest的北极星指标经历了几个转变,最开始就是月活跃用户(MAU),后来我们试图把定义往具体行为的方向转变,
于是提出了这个问题“人们用Pinterest干什么,可以代表他们得到了价值?”因为Pinterest上面有各种内容,
那么具体到哪个用户行为可以说明他喜欢这些内容呢?
我们不确定是点击还是保存,所以我们定义了两个指标,一个是每周点击活跃用户(weekly active clicker),
另一个是每周保存活跃用户(weekly active re/pinner)。
后来我们发现,点击很容易改善,但保存很难改善,而且追踪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,点击和长期留存之间并没有相关性,点击率上升,不能直接改善留存率。
于是,我们就把每周保存图片的用户作为北极星指标,用了很久。直到最近,Pinterest北极星指标的定义又发生了一次转变,变成了周活跃用户(WAU)。
原因是我们发现,当Pinterest的内容渐渐丰富起来后,有很多用户不会保存图片,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喜欢看到各种内容,并从中得到价值。

定义北极星指标的难易程度和商业模型有很大的关系。
比如,我的上一个公司 Grubhub 是一个订餐网站,那对我们来说定义北极星指标就很简单:
首先,当用户订餐时,就得到了价值;
其次,人们天然的使用频率是一个月订餐一两次;
所以,“月订餐用户”就是很好的北极星指标。
但是对于 Pinterest 来说,用户有很多方式能得到价值:浏览、保存、点击。
如果你试图把这些指标集合在一起,你反而失去了可见性,不知道到底该改善哪一个指标。

所以你需要多测试几个指标,看看影响哪个指标时真正对留存起了作用。
这也是Pinterest的北极星指标经历了变化的原因。

  • 4.有了北极星指标之后,如何保证团队在每天的工作中能做到实实在在地影响这些指标?
    当你确定了北极星指标是周活跃用户后,那么接下来就是把团队按照漏斗的不同阶段来划分。
    在Pinterest,我们有5个团队:
    1)流量团队:负责增加头部流量;
    2)转化团队:负责将流量转化为注册用户;
    3)激活团队:负责将注册用户转化为留存的周活跃用户;
    4)留存团队:让激活后的用户经常回来,每周都是活跃用户;
    5)推荐团队:让活跃用户告诉他们的朋友,把朋友也变成周活跃用户。

具体到每一个团队,他们的指标不是周活跃用户,而是有自己的子指标,比如流量团队的指标就是流量。
但是这些子指标最终都指向北极星指标。

  • 5.对于新用户而言,Pinterest的Aha时刻是什么?

对于Pinterest来说,当新用户看到一系列图片之后发现了喜欢的内容,第一次保存了图片后,我们就认为他达到了Aha时刻。
但是,有可能第一次保存了某个图片,但是后来不再继续了。
所以Pinterest在Aha时刻之外,还会有一个“习惯时刻”:我们发现,当画出新用户的留存曲线时,
从注册开始,如果第一次保存图片之后,之后的每周都保存,直到第四周,这时候留存曲线就变平了,说明用户群稳定下来了。
所以Pinterest的“习惯时刻”就是用户在注册的前四周内形成了每周保存图片的习惯,这时候我们几乎可以保证用户以后会一直保存下去。
Pinterest衡量激活实验的时候,至少要等28天才能知道是否成功,就是因为我们要观察用户是否达到了“习惯时刻”。

  • 6.你曾经说过新用户激活是增长策略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,Pinterest的激活实验里有哪些比较成功的吗?

Pinterest做了很多激活实验,很多都不成功,但是有几个比较关键的胜利。

早期Pinterest的定位是一个社交产品,我们会让新用户注册,然后在新用户引导流程里,让用户关注他们的Facebook好友。
最开始这样做的效果很好,因为最初使用Pinterest的用户是很小的一个群体,兴趣也都相似。
等到这个人群慢慢变大了,不再只是中西部的女性,也包括她们的丈夫、她们在东西海岸的朋友时,品味和兴趣也开始变得更多样化。
举例来说,如果因为我们是Facebook好友,我在Pinterest关注了你,但是我不一定和你一样对女性时尚产品感兴趣。
所以,很重要的一个新用户引导流程的改变,就是当Pinterest从最初的同质化人群扩展到异质化人群时,
我们从让用户“注册并关注你的好友”转变到了“注册并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”,然后我们在图片流中显示和这些话题相关的图片,
这样就确保了你看到的是自己感兴趣的,而不是你朋友感兴趣的东西。

当Pinterest国际化之后,我们发现图片流很自然地偏向Pinterest用户更多的国家,比如美国。
所以我们上线了“在你的区域流行的内容”“在你的语言地区流行的内容”等功能,所以如果你用法语注册,你只会看到法国的内容。
在国际化过程中,我们发现把“钉图片”改成“保存”,仅仅是一个语言变化,但对新用户的激活也有很大影响,
最终我们回过头来把同样的改动也应用到了美国版本的产品中,也有了很不错的结果。

我们还发现用户的Aha时刻是在图片流里看到有趣的内容,那么让用户看到越多内容越好。
如果你在浏览图片面板时,有一些文本显示“××钉了这个内容”,这些文本实际上没有什么用,
所以最后我们去掉了新用户首页图片流里所有文本,以显示更多的图片。

  • 7.做A/B测试的时候,如果一次只测试一个变量,那么结果就很容易衡量,但是进度慢。
    如果你采用全新的设计,则风险比较大,同时不知道具体哪个变量起了作用,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?

开始实验之前,你首先需要判断这个实验的类型
如果这是个优化实验,那么你可以继续同样的策略独立测试所有的元素;
如果这是个改变方向的实验,那么你需要尝试完全不同的策略。
在这种情况下,我建议你直接开发想要的最终版本,等观察到它打败对照组之后,
回过头来再做优化实验,把所有的元素分解出来,弄明白哪个元素影响更大。

有时候为了突破“局部最优”,探索全新的方向是有必要的。
增长团队刚刚成立的时候,你能找到一些高影响力、高成功率、低资源需求的实验,但是很快你就会把这些“低垂的果实”都摘完了。
接下来,你要主攻的方向是那些高影响力、高资源需求的实验,而不是低影响力、低资源需求的实验。
比如在Pinterest,我们开发不同的图片“话题”需要做很多的工作,
但当时增长团队在小测试上已经达到了“局部最优”,所以我们必须开始做大的项目来突破现状。

  • 8.产品内增长机制被认为是最强大的增长杠杆之一,能谈谈都有哪些类型吗?

在任何一种商业模型中,最关键的是建立一些自我强化的行为闭环。
以订餐软件Grubhub为例,我们有几个不同的闭环(见图8-1)。
一个是通过着陆页吸引用户,通过用户订单说服更多的饭店加入;
另外一个是交叉网络效应,随着订餐选项增多,产品体验对于用户和餐馆两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。

图8-1 Grubhub的行为闭环

Pinterest的行为闭环则经历了从网络效应到用户产生内容(UGC)的转变:
也就是用户上传图片,编辑成“图片板”,Pinterest再进一步把精选图片做成“话题”。
当人们搜索这些话题时,看到Pinterest上面的内容就来注册账号,以求看到更多的内容。
随着新用户注册并关注话题、保存图片,他们的行为就成为帮助改善图片质量的信号,这就是Pinterest的行为闭环之一。

除了产品内的行为闭环,还有一些能够带来用户增长的增长闭环。注意闭环的循环时间越短,那么增长速度就越快。
比如:
1)B2C搜索引擎优化闭环:就是上面讲到的用户产生内容(UGC);
2)B2B内容闭环:公司主动生产内容,通过内容吸引用户,将用户的盈利继续投入生产更多内容;
3)病毒传播:新用户获取闭环,已有用户带来更多用户;
4)销售:销售可以获得客户,客户盈利可以帮助雇佣更多销售,以带来更多客户;
5)付费用户获取:通过付费广告获得用户,将从用户身上得到的盈利重新投入广告,获取更多用户。

  • 9.Linkedin在产品上市之前花了很长时间打磨“双重病毒循环”,
    所以你提到的这些行为或增长闭环是必须在前期就设计到产品里吗?还是可以后来再加入?

两种情况都有。比如Pinterest最开始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成功的用户产生内容(UGC)闭环,所以增长团队做了很多工作,把它打磨好。
也有一些公司最开始就有这些闭环,但是自己不知道,后来慢慢开始优化和调整。
比如Facebook就是传统的网络效应:
当你看到朋友分享的内容,你的转化率和使用频率都提高了。
他们最开始就有这个闭环,但是可能并没有很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,后来他们观察到新用户在注册时加很多好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,
于是他们就花了很多时间去调整和优化这个闭环,比如首次开发“你可能认识的人”的功能,
直到目前Facebook绝大多数增长团队成员都还是在继续打磨这个功能,这也成了所有社交产品的标配。

一般来说,公司在达到产品—市场契合(PMF)之后,才会开始想起加入这些闭环,而达到PMF本身就需要经过很多改动和迭代。
所以,想要在产品上市的时候既达到PMF又要加入各种增长和行为闭环,不是不可能,但确实不容易做到。

  • 10.以你的经验来看,哪些增长实验的投资回报率最高呢?

我觉得增长团队最容易犯的错误是,围绕在产品的周围做工作,但是没有找出来产品里阻碍用户得到价值的东西是什么,然后想办法把它们除掉。
比如Pinterest的增长团队通过定性研究就发现“钉”(pin)这个按钮,很多母语为非英语的人们压根儿不明白。
试图在新用户看到好的内容之前,就先给他们介绍很多新概念,这可不是一个好主意。
当我们了解到这一点并在产品中做了改进之后,新用户的激活率就有了很大的提升。
很多增长团队忙着打广告、拉流量、发邮件,通过各种方式把用户引到产品中来,但是没有花时间把产品做好,用户不能找到价值。
对很多公司来说,这是最大的机会所在。

但是我也理解,一上来就拿产品“开刀”,对于增长团队来说并不容易,因为你需要很多的信任,才可能被允许对产品做改动。
但是当你争取到支持之后,一般来说,你可以在产品里找到很多机会。

  • 11.很多时候,新成立的增长团队面临两个挑战:一是证明自己,二是解决可能的和产品团队的冲突,你有什么建议给他们吗?

我建议增长团队的策略要分成不同的阶段。
刚成立的时候,你应该找到一块可以带来增长但是没有其他团队在负责的领域,
先集中精力做出一些结果,建立自己的名声:比如用户推荐、邮件/通知、未登录的页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。

接下来,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你把负责的那个领域做得很好,让全公司看到你的能力,
慢慢地就可以要求独立负责更多的部分,并且明确划分哪些是增长团队管理,哪些是产品团队管理。
比如在Pinterest,增长团队负责用户激活,如果产品团队想对新用户引导流程做改动,需要经过我们的审批。

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你需要让大家接受这个思路:
对于一个产品而言,有三种方式可以做增长,你可以创造新价值,改善已有价值,以及把已有价值传递给更多用户。
前两个部分是由产品团队负责的,而最后一个是由增长团队负责的,所以增长团队应该被允许到产品里去除那些阻碍。
产品团队应该视增长团队为伙伴,因为增长团队做的事情,可以让更多的用户认识到产品的价值,这和产品团队的长期利益是一致的。

  • 12.你现在经常给创业公司提供增长咨询,那么你建议一个公司什么时候可以考虑成立增长团队呢?

对于任何一个创业公司,首先需要达到的是产品—市场契合。
当你发现每天担心的事情不再是开发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东西,
而是如何让更多人发现这个已经确认有价值的东西时,你就可以开始考虑成立增长团队了。

不用一上来就急着去找一个增长副总裁,我建议你先组织一个内部的增长团队:
找出团队里,最有指标头脑的设计师、程序员,让他们组织一个小团队,找到漏斗的一部分然后开始工作,
这个部分最好满足迭代速度快、反馈速度快两个特点,这样团队就能做很多实验。
给他们3~6个月时间,然后给他们定一个目标,几乎所有成功的增长团队都是这么开始的。

有一点很重要,团队需要是“全栈”的
最开始是设计师,程序员,慢慢可以扩展加入产品经理、分析师,如果有付费获取渠道,再加一个市场营销人员。
千万不要让增长团队去“借”资源,因为别的团队的优先级不同,不可能把增长实验当作主要目标来推进。

  • 13.对于刚刚开始做增长的新人,你的三条建议是什么?

第一是开始做实验。
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。
找准漏斗的一个部分开始着手去做,如果现在的团队不允许你做实验,加入一个有这个条件的团队。

第二是不必过分迷信经验。
Pinterest的增长团队成员除了我和几个工程经理之外,大部分人都没有所谓的“增长”经验。

第三是技能方面。
增长最重要的技能是分析能力,学会写SQL;
还要会数据分析,了解基础数据,如何隔绝变量等,都很重要。

# 8.2 专访Mobile Growth Stack作者、前SoundCloud用户留存负责人——Andy Carvell

“想要进入真正大规模的增长,必须要改善留存”

嘉宾介绍: Andy Carvell,咨询公司Phiture创始人,曾任SoundCloud用户留存负责人,帮助公司完成了从千万月活跃用户到上亿注册用户的飞速发展。
Andy也是著名的Mobile Growth Stack(移动应用的增长框架图)的作者(见本书图3-13),其思维框架被全球多个移动增长团队和营销团队采用。

  • 1.我知道你最早是学计算机的,后来怎么开始做增长了呢?

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游戏开发。1999年,我在Nokia开发的手机游戏Space Impact被内置到超过1.5亿部手机上。
在接下来的十年中,我一直在做游戏,并且观察到休闲游戏公司其实是最早使用各种先进技术的,
包括我们现在使用的病毒传播、行为闭环等增长手段。

在商学院攻读市场营销MBA后,我选择了加入SoundCloud来充分发挥我的移动背景和市场策略知识。

  • 2.在AARRR海盗模型里,你最喜欢的增长杠杆是什么?

我最喜欢留存,因为留存能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。一般来说,一个公司想要进入真正大规模的增长,必须要改善留存。

  • 3.SoundCloud应用一直在应用总榜上排名靠前,能不能谈谈你们的北极星指标是什么?

SoundCloud的北极星指标是“收听时间”,整个公司的目标都是优化用户花在平台上收听音乐的时间。
我们的商业模型是一个双边市场,创造者上传音乐,收听者听这些音乐,
有点像“音频版”的YouTube,所以“收听时间”是一个很好地反映用户参与度的指标。
这个指标也可以很好地和变现联系起来,因为我们采用的是广告模式,用户收听的时间越长,听到广告的机会也就越多。

  • 4.SoundCloud的增长团队是如何设置的?

最主要的两个团队是用户获取和用户留存,还有两个比较小的团队是用户注册和国际化。
我是留存团队的负责人,我们是一个跨功能的团队:
有一个分析师、几个程序员、一个设计师、一个产品经理,大概由7~8个人组成。
我们团队不大,因此可以采取每周增长冲刺的形式,力求在一周内快速地上线实验,然后看看从中可以学到什么。
在每周的增长会议上,我们会深入讨论所有增长实验的结果,决定是要继续等待,还是要停止项目,还是要把结果应用到更多的地方。
虽然我们的团队不大,但是因为不依赖于其他团队所以速度快、产出高。

  • 5.你在SoundCloud领导用户留存团队,那么你们是如何定义留存的呢?

我们有几种不同的方式来衡量留存,而且我觉得这点很重要,不要限制自己只能看一个留存指标,否则容易丢失大的蓝图。
在SoundCloud我们有如下几种方式来看留存:

一是经典的用户留存,也就是看用户首次登录之后(D0),
还有多少比例在一定时间内重新登录了应用,比如首日留存率(D1)、3日留存率(D3)、首周留存率(W1)、首月留存率(M1),
留存率是一个百分比,也就是流失率的反面。

二是任何时候在平台上的用户,我们都会把他们分成几个群组:
新用户,流失后重新活跃的用户和重复访问用户,方便我们去了解用户在不同的群组中的分布和迁移,以及不同群组的留存情况,也很重要。

三是从北极星指标的角度,我们也会去看“收听者留存率”,因为仅仅让用户登录应用还不够,还需要用户收听内容,
这样我们就把用户的参与度也放入了留存指标里,把留存团队努力的方向直接和北极星指标联系了起来。

  • 6.你在SoundCloud领导用户留存团队期间,最成功的实验是什么?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呢?

我们最早开始成立留存团队的时候,需要找一个可以迅速出成果的方向,做出一些结果,证明自己。
我们选择了移动推送,因为当时SoundCloud在苹果手机上基本没有成体系的移动推送,
所以这对我们而言是一张白纸,有比较大的潜力,同时也很容易把成果归功到我们团队的工作上。

我们使用了MVP的方式,设置了对照组和实验组,几周之内就上线了iOS的实时移动推送系统。
在最开始的测试中,我们只上线了5个移动推送。
结果,这5个移动推送对于新用户留存、重复用户留存和流失用户回流都有很明显的作用,
最终当我们上线给全部用户群体后,总留存率提升了绝对值5%。

从我们做移动推送得到的经验里,我总结出了一个RRF模型:
一个推送的影响力是由覆盖面(Reach)、相关性(Relevance)和频率(Frequency)这三个因素决定的(具体可参见本书第5.6节)。

这个模型可以帮助你在着手做移动推送之前,通过衡量它们的潜在影响来决定优先级。
因为SoundCloud的经验教训是在我们做的5个移动推送里,其实只有1个是真正的影响力很大,因为它同时满足覆盖面广、相关性高、频率高的特点。
其他几个对留存的影响都不大,因为它们只适合于某些超级用户,频率不高、覆盖面也不广。
所以,虽然这些推送的点击率非常高,是第一个的好几倍,对部分用户来说也是很有价值的内容,但是最终对留存率的影响很小。

所以RRF模型里,覆盖面是第一位的,慢慢地你应该考虑提高这些推送的频率,
当然前提是内容要达到一定的相关性,否则人们不会去点击,甚至可能会卸载你的应用。
如果从头再来,我们会选择通过RRF模型先排列移动推送的可能影响,再决定上线的优先顺序。

  • 7.在提高用户留存的手段里,哪些是经常被忽略的呢?

新用户引导非常关键,但是也非常困难,一般是留存里最大的机会。
我觉得一个潜力非常大的手段是通过“延迟的深度链接”(Deferred deep linking)完成用户基于上下文的引导流程(Contextual onboarding)。
由于它在技术上比较复杂,只有非常少的公司能采用这个手段。

基本的想法就是你可以记录下来用户的来源,
比如用户是从哪里看到你的广告的,是从市场着陆页,还是从邮件、活动、社交网站?
然后一直保留这个信息,直到用户下载你的应用,打开应用看到第一页。
当你对用户的了解更多之后,就可以根据他们的目标、兴趣订制个人化的新用户上手经验。
Uber、Pinterest、Airbnb都在新用户引导流程里采用了延迟的深度链接技术。

  • 8.对于刚刚开始做增长的新人,你的三条建议是什么?

第一,学习SQL和数据分析,学习编程,学习设计原则。
不是因为你要成为一个分析师、程序员或者设计师,而是因为你要和这些专业人士合作,
如果你对这些领域有深入的了解,你就可以更好地和他们交流,做出资源估算。

第二,别害怕问问题,主动去找师傅学习。

第三,读那些最经典的商业理论:
客户满意度、忠诚度、概率分析如RFM模型。
创业公司的人很容易觉得他们在发明新东西,或者在从头开始弄明白某些东西,
但是其实你去找一本20世纪70年代的教科书,就会发现那里已经涵盖了科技创业公司面临的基本商业问题。
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去读经典,因为他总是自以为在做先驱者的工作。

# 8.3 专访前Postmates增长副总裁、两度创业者、天使投资人——陈思齐

社交游戏、病毒传播,以及增长团队的现状和未来

嘉宾介绍: 陈思齐,现任GloStation首席产品官,曾任硅谷共享经济送餐应用Postmates增长副总裁,管理超过50人的增长团队。
天使投资人,最早的社交游戏开发者之一,病毒传播高手,曾两度创业,两个公司分别被Zynga和Postmates所收购。

  • 1.你有着非常精彩的个人经历,能说说你是怎么开始做增长的吗?

  • 2.你自己曾经尝试过很多角色,关于做增长,你有什么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吗?

没有不喜欢的,如果非说有,唯一的点就是有时候做增长可能会让你想得比较短期,
因为增长更关注指标,也会让你偏向那些容易衡量并且能很快衡量的东西。

但是有时候那些最重要的事情,比如产品—市场契合、留存或者一个好的产品,反而并不是简单地用数字可以衡量的。
我最喜欢增长的地方,是在于你能量化你的影响,能尝试很多东西,它是有规律可循的。
当你实验做得很好,能够结合创造力和分析能力想出很好的办法,很快做出好的结果时,
你会感觉像编程序一样:你做了某件事就会产生某个结果,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,这是一种让人上瘾的感觉,非常有趣。

  • 3.你自己做创始人的经验,对做增长有什么帮助吗?

这让我清晰地看到对于一家创业公司,市场—产品契合是真实存在的,这才是头等大事,而不是增长计划有多聪明。

  • 4.在AARRR海盗模型里,你最喜欢的增长杠杆是什么?

我的想法一直在进化,如果10年前,你问我,我会说是用户推荐;
5年前,我会说是用户留存;
现在,我会说是用户获取,因为没有比用户获取更统一适用的杠杆了。

它是唯一在“大规模”的基础上还能继续增长的,只要你能找到大体量的渠道,想出很好的创意广告,你还是可能有十倍、百倍的增长。
对于其他杠杆,比如用户推荐,除非是上亿用户的社交网络,几乎很难让K因子保持在大于1的水平。

  • 5.你谈到了K因子,你曾经打造的社交游戏Stolen,其K因子有一段时间超过7,也就是每个老用户能带来7个新用户。
    这种病毒传播是可持续的吗?

肯定是不可持续的,在任何增长模型里,随着你的用户规模越来越大,所有的增长驱动力都会减弱。
你最早的那批用户肯定是最好的,他们自己找到你的产品,第一批尝试,也最愿意把你的产品推荐给别人。
随着用户总数上升,用户质量肯定会下降,能给你带来的新用户也会越来越少。
所以K因子大于1肯定是一个不可持续的情况,但是对于早期无成本增长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。
退一步讲,即使K因子小于1,那也是有价值的。假如你的K因子是0.5,也就是说每两个老用户能带来一个新用户,
这也是很好的,因为你的平均用户获取成本就降低了。
你的期望值要合乎实际,对于非社交产品,让K因子大于1基本是不可能的。
即使是社交产品,也需要花很多心思做一些“违反自然规律”的设计,才能让K因子大于1。

  • 6.如果你再从头开始做一个游戏,你会使用哪些方式让这个游戏能够迅速病毒传播?

我觉得最终是关于供给和需求的。
我的一个很有趣的体会是,稀缺性可以通过一种奇怪的方式让产品变得更流行。
以我开发的游戏Stolen为例,因为你必须通过邀请才能加入,而我们每天只发送500个邀请码,
但是有很多人都想加入,这恰恰创造了更多的需求,然后这种需求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,而供给增长仍然很缓慢。
我觉得这是因为现在每个人的联系都如此紧密,如果有一个人去告诉全世界他有什么东西而你没有,你就很想要。
在我以前的认知里,我们需要把所有东西最大化,让阻碍更低,供给更高,那么病毒传播就更顺畅。
但是我从Stolen里面学到的是去限制供给,反而造成稀缺性,这时候那些心理因素就开始起作用了,
比如害怕错过(FOMO)、社交地位(social status)等,这些反而是最强大的。

  • 7.Postmates如何衡量和优化用户推荐?

我们的北极星指标是有多少新用户完成了第一单,所以我们所有的用户获取渠道都用这个标准去衡量,
包括用户推荐,最终是看完成首单的用户的成本。
如果花1元钱的市场预算,我们可能选择给已有用户1元钱让他去完成首单,也可能选择去打广告招揽新用户,
或者作为补贴吸引老用户推荐新用户,最终会看怎么花这1元钱使得到的用户生命价值提升得最高。
我们会做各种各样的测试:文案、渠道、促销,比如是给你第一单免费还是送你一个免费的墨西哥卷。
每次促销我们都当作一个单独的活动来做,通过邮件来通知大家,当促销要结束时,再发送一份邮件告诉大家活动快结束了,赶快行动。

  • 8.Postmates的增长团队有多大,组成是怎样的?

说实话,每个月都在变。一年前,我们成立增长团队的时候,只有3个人,我、一个产品经理和一个程序员。
现在我们的增长团队超过50个人,大概分为5个团队:

1)增长产品团队:
负责新手引导,改善转化率和病毒传播,涵盖用户和餐馆两方面。

2)增长营销:
负责用户看到的所有通信和信息,不管是产品内、推送还是邮件。
这个团队还会使用增长产品团队开发的产品,提高营销投资回报率。

3)用户获取:
负责所有广告,包括户外广告牌、电视、广播和数字营销渠道。

4)增长平台:
优化整个双边市场,平衡选择和利润,是支撑整个体系运转的后台系统。

5)本地市场:
每个本地市场我们都有经理,比如洛杉矶的团队会对每个邮编研究有哪些具体的事情可以做,可以去获取新用户,取得本地市场的增长。

我们的增长团队之所以“增长”得很快,是因为Postmates的早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被其强劲的产品—市场契合所推动的,
是比较粗放的,而增长团队带来了更加以数据和实验驱动的方法。
说实话,当你很久没有优化过产品时,你会发现无数的“低垂的果实”:仅仅只是把按钮换成蓝色并移到屏幕上方,就可以把转化率加倍。
当大家看到这样的结果时,就会觉得:“哇,这个太有效了,我们应该把这个方法也用到其他地方。”
于是增长团队慢慢被赋予的责任就越来越多。
所以总结起来,就是增长团队在数据和实验上“赌”了一把,结果不错,
当公司看到结果之后,觉得这是很好的投资回报,因此决定加大投资,所以我们的团队就越来越壮大了。

  • 9.在硅谷,每个创业公司都有增长团队吗?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增长团队呢?

即使在硅谷,增长团队也是处于非常早期的概念,大家都还在探索什么样的结构最好,如何设定目标等。
大概有超过一半的平台型公司和电商型公司设有增长团队,但规模都比较小。 像Uber、Airbnb、Pinterest、Postmates这样规模大一点的增长团队其实不多,而且自身也处于经常变化的状态。
也有很多大公司,如Google,压根儿就没有增长团队。

我觉得增长团队的出现有几个原因:
一个原因是Facebook最早成立了增长团队,训练了一大批增长人才,后来这些人才遍布硅谷各个公司,很多都成为增长负责人;
另一个原因是社交网络的出现又给所谓的社交游戏、病毒传播提供了平台;还有一个原因其实是“品牌”。
其实增长团队做的事情并不新奇,很大一部分是市场营销工作,在增长团队之前也一直有人在做A/B测试、转化率优化、邀请朋友等。
但是当所有的这一切被放在“增长黑客”和“增长团队”这个品牌之下的时候,人们觉得这听起来比市场营销酷多了。
对我而言,增长就是技术驱动的易于衡量的市场营销。
很多创始人有技术背景,所以通过编程开发功能来驱动增长,他们听着也觉得更靠谱。

  • 10.你觉得增长团队的未来是怎样的?会独立存在、合并到产品团队下,还是会有其他的演化?

很难说有一个统一的标准,因为我自己的想法也在发生变化。
在加入Postmates之前,我不觉得需要有一个增长团队,
因为我认为产品团队在测量和优化上会做得越来越好,所以最终就不需要一个专门的增长团队了。
加入Postmates之后,我的想法变了。
因为我们的增长团队里有产品经理、分析师、设计师和工程师;
同时我们也有一个核心产品团队负责基础架构、用户核心产品体验,以及支撑这一切的后台技术。
简而言之,产品团队负责搭建骨骼,然后增长团队负责填充内容和优化。
这个工作模型对我们而言非常有效。

我觉得增长团队更像是升级版的市场团队,有了程序员的支持,
我们可以把推荐系统做成一个产品让市场团队使用,我们可以把邮件的定位做得十分精准,从而最大化投资回报,
这点在传统的产品—市场团队的设置里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。
所以,我觉得未来的方向是市场团队会和增长团队合在一起,而不是产品团队。

  • 11.我们听到在有些公司里增长团队和产品团队会有冲突,因为工作难免会有重合,Postmates存在这个问题吗?

有冲突很正常,但是最终看团队的个性和合作模式。
在Postmates,增长团队的定位是不去阻止别人,说你那个主意不好,或者你不能做这个。
我们不想当守门员,我们希望给别的团队带来价值。
如果有人想做某一个功能,我们会说太赞了,也会帮他设置好测量。
我们也划分了非常清晰的“泳道”,在增长负责的“泳道”内做到最好。
我们会和大家沟通,只要我们用少于10%的流量,我们可以做想做的任何测试。
所以在Postmates,两个团队之间合作得非常好。

  • 12.对于刚刚开始做增长的新人,你的三条建议是什么?

第一是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被低估了,它甚至比数据分析能力更重要。
因为人们对增长还是不够了解,如果你不能很有效地告诉大家你做出了什么结果,打算做什么,那你很难取得成功。

第二是平衡短期的胜利和长期的投资,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。
因为你是“增长黑客”,人们的预期是你要一直产出结果,但是同时你要花时间去做那些帮助你取得长期胜利的事情,
比如基础设施、工具等。

第三是增长黑客就是要找到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事情。
因为任何团队能做的都是有限的,你是否能找到现在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,直接决定了团队的产出和影响力。
当你排列优先级到了“出神入化”的境界后,在一定程度上,目标就变得没有意义了,
因为你永远在做当下你能做的潜在影响力最大的事情。

# 8.4 专访前SoFi Finance市场副总裁、增长团队专家——Steven Dupree

硅谷增长团队的现状、成功和挑战

嘉宾介绍: Steven Dupree,现任Growthstructures.com的合伙人,
曾任硅谷热门互联网金融公司SoFi Finance的市场副总裁,上市公司LogMeIn的市场副总裁,
Trinity Ventures风投入驻企业家,对于创业公司如何组建有效的跨功能增长团队有着深入研究。

  • 1.你的本科其实是数学系,怎么就开始做增长了呢?关于增长,你最喜欢的一点是什么?

  • 2.在AARRR海盗模型里,你最喜欢的增长杠杆是什么?

  • 3.一个初创公司要从头开始建立一个新用户获取策略,应该考虑去哪些渠道花最初的市场预算呢?

  • 4.你曾经负责过市场团队,也负责过增长团队,增长团队和市场团队的不同在哪里?

  • 5.在你的观察里,硅谷增长团队的现状是怎样的?增长团队是必需的吗?

  • 6.一个增长团队能否成功,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?

  • 7.增长还是一个很新的领域,新成立的增长团队可能面临哪些挑战,又该如何解决呢?

  • 8.对于刚刚开始做增长的新人,你的三条建议是什么?

第一,因为增长这个领域变化太快了,我不推荐读书,但大家可以去看看增长黑客网(growthhackers.com)。
第二,最简单的就是从今天开始做实验吧,你并不需要高级的工具或模型才能开始。
第三,如果考虑系统地学习并且有这个预算,可以考虑参加一个课程,
Brian Balfour创立的Reforge就是一个很好的深入学习增长和建立人脉的线上学习项目。

# 8.5 专访移动应用用户获取专家、增长咨询公司创始人——Sami Khan

“广告狂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计算器和Excel工作表才是你的好朋友”

嘉宾介绍:
Sami Khan,移动应用用户获取专家,现任增长咨询公司和游戏开发公司创始人,
前Acorns高级用户获取总监,曾被广告周刊、Facebook、Snapchat等多个媒体报道,
他曾帮助设立增长策略的创业公司的市值累积达7亿美元。

  • 1.你是如何开始做增长的?关于增长你最喜欢的一点是什么?

  • 2.作为一个移动应用增长专家,你每天都做什么?

  • 3.应用商店已经如此拥挤,如果一个产品想从头开始建立增长策略,你有什么建议?

  • 4.手机游戏是应用里竞争非常激烈但又十分诱人的一个类别,对于游戏增长,你有什么心得吗?

  • 5.测试在用户获取中扮演的角色是怎样的?你曾在测试中见过让你很惊奇的结果吗?

  • 6.对于刚刚开始做用户获取和增长的新人,你的三条建议是什么?

第一是注重数据,电视剧《广告狂人》(Mad Men)里所描绘的,
你坐在会议室里对着白板想各种创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现在的用户获取负责人更经常的状态是每天对着Excel工作表,琢磨各种数据。

第二是不要带着自己的想法,吞下你的骄傲,你需要测试所有事。
虽然各种广告平台和渠道层出不穷,但是85%的基础是不变的。
只要你掌握了下载追踪、科学方法和分组测试,就可以帮助你应对那剩余的15%的变化。

第三是学会管理你周围的人,你需要说服别人“任何事情都应该经过测试来决定”。
如果你作为一个用户获取负责人,与一个创始人一起工作,你会发现他是有很多骄傲的,
你需要学会说服他“你美丽的品牌需要在Facebook上投放一个丑陋的广告”,而这很难做到。

# 8.6 专访Camera360大数据和增长业务副总裁——陈思多

“做增长的过程,让我有掌握了魔法的愉悦感”

嘉宾介绍: 陈思多,成都品果科技(Camera360)大数据与增长业务副总裁。
于2012年早期加入Camera360团队,见证并参与了Camera360全球用户从1亿人到8亿人的增长过程。
于2016年开始在公司内部正式组建并带领数据增长团队,推动并践行数据驱动增长。
此前曾就职于盛大游戏,任网络游戏项目产品经理。

  • 1.你的本科是化学系,怎么开始做增长了呢?关于增长,你最喜欢的一点是什么?

  • 2.在AARRR海盗模型里,你最喜欢的增长杠杆是哪一块呢?为什么?

  • 3.你现在担任Camera360大数据和增长团队负责人,可以分享一下,
    你们公司内部是如何理解和定义用户增长的吗?比如你们内部有北极星指标吗?

  • 4.Camera360的大数据和增长团队主要负责哪些方向?与产品和市场团队的关系是怎样的呢?

  • 5.你曾经说过,增长的本质是一个效率问题。准确的数据、合理的实验设计、快速地执行,这些都对增长很重要。
    为什么这么说呢?在具体工作中,一个团队或公司应该如何提高增长的“效率”呢?

  • 6.对于用户分析,你曾在分享时说过“漏斗的无限解构”是一种比较好的分析用户的框架,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吗?

  • 7.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做A/B测试,能谈谈你做A/B测试的一些经验吗?有哪些常见的“坑”需要避免?

  • 8.增长团队在做A/B测试的过程中,如果一直做小改动,结果会非常清晰,但效果可能小,
    而且过一段时间会被认为是“只能做小的优化实验”;
    如果做大改动,或者一起做多个改动,结果的可预测性低,风险大,而且难以分析单个因素的效果,你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?

  • 9.Camera360在全球200个国家/地区有用户,这些市场的用户需求不同,市场渠道不同,
    怎么样高效地针对这么多个不同的市场做增长、做功能呢?

  • 10.Camera360是国内比较早成立增长团队的公司。能谈谈你们为什么决定设立增长团队吗?

  • 11.你的增长团队的组成是什么样的?从哪里雇的人呢?有什么心得?

  • 12.在国内做增长或者组建增长团队,你觉得最大的障碍在哪里?如果国内其他公司考虑设立增长团队的话,你有什么建议给他们?

  • 13.数据分析在增长里扮演的角色是怎样的?能分享一些你做过的最疯狂或有趣的数据分析案例吗?

  • 14.对于刚开始做增长或者打算转行做增长的新人,尤其是有数据分析背景的人,你能给三条建议吗?

第一精通业务;
第二不要着迷于一些小的增长套路,把焦点放在核心价值、核心用户、核心功能这些真正重要的问题上;
第三用数据但是不要迷信数据。尊重科学精神和客观事实,不要为了证明观点而片面地取用数据。

# 8.7 专访Square增长研发经理——罗阳

增长的本质是用技术方法改进市场营销,以及如何和“薅羊毛者”斗智斗勇

嘉宾介绍: 罗阳(James Luo)现在美国中小商户支付服务提供商Square担任支付产品的研发经理,
曾领导并参与了多个用户推荐项目的设计与优化。
在此之前,罗阳是Facebook的早期华人员工之一,也是性能优化团队的核心成员。
清华大学计算机学士,香港大学计算机硕士。

  • 1.你是科班出身,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之后一直在微软、Facebook工作,怎么开始做增长了呢?

  • 2.能谈谈你对增长的理解吗?关于做增长这件事,你最喜欢的一点是什么?

  • 3.在AARRR模型里,你最喜欢的增长杠杆是哪一块呢?为什么?

  • 4.你谈到在Square你做得比较多的一块是用户推荐,我们都知道做增长之前,
    很重要的一点是定义成功指标,你们是如何找到衡量用户推荐的指标的呢?

  • 5.如果一个产品要从头开始搭建用户推荐系统,你建议考虑哪些方面?

  • 6.在这个用户推荐系统里,你谈到了三个部分,奖励、曝光率和转化率,
    能分别用一些例子说明在每个部分,有哪些可能的思路去做优化和实验吗?

  • 7.能谈谈Square的增长团队经过了哪些阶段吗?你觉得增长团队在未来会怎么演变?

  • 8.对于刚开始做增长或者打算转行做增长的新人,尤其是有程序员背景的人,你能给三条建议吗?

首先,我认为一个好的增长工程师,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产品工程师,
能深入理解产品经理的思路,帮助他们理解可用的技术手段,甚至是提供一些产品上的建议。

然后,对产品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基石。
虽然产品经理和数据科学家是接触数据最多的人,但是如果工程师能够理解并参与其中,
不仅能加深团队的合作,甚至还可以分担一部分简单的数据分析工作,提高整个团队的执行效率。

最后,增长工程师如果能学习并参与一些市场营销、商业推广方面的工作,
会更深入地理解商业模式的本质,并把自己的工作与之联系起来。
用通俗的话讲,就是更“接地气”。

# 8.8 专访探探用户增长总监——韩知白

增长黑客不是“黑魔法”,要注重基本功和基础设施

嘉宾介绍: 韩知白,现任探探用户增长总监,前美图国际化负责人。
清华大学工学学士,美国伯克利大学工程硕士,《精益数据分析》一书的译者,国内互联网公司增长团队搭建的早期探索者。

  • 1.你的本科是电子系,怎么开始做增长了呢?关于增长,你最喜欢的一点是什么?

  • 2.在AARRR海盗模型里,你最喜欢的增长杠杆是哪一块呢?为什么?

  • 3.你在清华大学毕业,在硅谷留学,然后又回到中国做增长,对中美两地的创业公司和运作实践都有不少了解。
    在你眼里,中国式“增长黑客”、“增长团队”和美国的有什么不同吗?

  • 4.你之前在美图负责增长,现在担任探探增长团队的负责人,
    可以分享一下,你对用户增长的理解是什么吗?这些公司内部有北极星指标吗?

  • 5.探探的增长团队主要负责哪些方向?与产品和市场团队的关系是怎样的呢?

  • 6.探探是国内比较早成立增长团队的公司,能谈谈你们为什么决定设立增长团队吗?
    国内做增长,或者组建增长团队,你觉得最大的挑战在哪里?

  • 7.你对“数据分析”和“增长黑客”的关系怎么看?

  • 8.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做A/B测试,能谈谈你做A/B测试的一些经验吗?有哪些常见的“坑”需要避免?

  • 9.对于刚开始做增长或者打算转行做增长的新人,尤其是有数据分析背景的人,你能给三条建议吗?

第一是忘记乔布斯、张小龙,他们更多是靠直觉,说一不二,也很少看数据。
绝大多数人可能不是这样的产品天才,这个时候就非常需要靠数据来提高做产品方案的能力,有数据及时反馈,勤能补拙;
第二是训练产品迭代过程中的指标定义、实验设计、打点设计;
第三是找一家CEO比较懂数据的公司(工程师出身加分)。

# 8.9 专访Keep数据和增长负责人——张弦

不会打比方的数学系毕业生不是好增长负责人

嘉宾介绍: 张弦,曾任Keep数据和增长负责人,曾任豆瓣数据部门负责人。
见证了Web 2.0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分析,在用户增长上做过很多尝试。
目前在探索用户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融合,按场景和用户行为细分做精细化运营,以及偏用户留存的增长策略管理。

  • 1.你的本科和硕士是数学系,怎么开始做增长了呢?

  • 2.在AARRR模型里,你最喜欢的增长杠杆是哪一块呢?

  • 3.能谈谈你对于用户增长的理解吗?

  • 4.我知道你曾把用户的生命周期比喻成一个“水池”,为什么你会有这样一个想法呢?

  • 5.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做A/B测试,能谈谈你做A/B测试的一些经验吗?有哪些常见的“坑”需要避免?

  • 6.对于用户分析,你曾经讲过“全景漏斗”是比较好的一种分析用户的框架,能举个例子给我们分享一下吗?

  • 7.你觉得国内和国外的增长黑客有什么区别吗?

  • 8.在国内,想要组建增长团队,可能面临哪些挑战?应该如何克服?

  • 9.你觉得增长、运营、市场、产品这些功能在未来会怎么演变?

  • 10.数据分析在增长里扮演的角色是怎样的?从一个做数据分析的人员背景出发做增长,你觉得你的优势在哪里?

  • 11.你在做增长的过程中走过什么弯路吗?

  • 12.当产品内部的优化做到一定程度之后,如何突破瓶颈,继续增长?

  • 13.对于刚开始做增长,或者打算转行做增长的新人,尤其是有数据分析背景的人,你能给三条建议吗?

第一是增长这一行的变化非常快,需要大家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学习;
第二是找各种机会磨炼自己的判断力,不仅仅是与增长相关的;
第三是功利的心态并不可耻,做增长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,不用非要抱着找意义的心态去做增长。